要挑冷钱包,不妨先想个比喻:
S Plus像“台式保险箱”——放家里、稳;Nano X像“随身保险箱”——走哪带哪;Stax则像“豪华保险柜”——屏大、交互好、玩法多。下面用场景 → 规格 → 体验 → 决策树四步,把三款的核心差异讲清楚,帮你少踩坑、快做决定。
你常用手机蓝牙、外出签名频繁 → 选 Nano X(自带电池与蓝牙,适合移动场景)。Ledger+1
你更在意性价比与“久放桌面用线连” → 选 S Plus(无蓝牙、无电池,USB-C 供电,更像“坐班型”设备)。Ledger支持
你希望更大屏触控、无线充电、堆叠收纳 → 选 Stax(3.7" E-Ink 触屏、蓝牙 5.2、Qi 无线充,更偏“旗舰体验”)。Ledger
以上只是“方向盘”,真正的决定要看下面四大维度:连接与续航、显示与交互、存储与扩展、安全与做工。
S Plus:无蓝牙、无电池,上机必接线(USB-C)。坐办公室、家里桌面使用最对味。Ledger支持
Nano X:蓝牙 + 内置锂电池(约 100mAh),主打移动签名场景;也可走 USB-C。Ledger
Stax:蓝牙 5.2 + 无线充电(Qi)+ USB-C,官方资料显示可 10W 无线充,日常待机/续航更从容。Ledger+2Ledger+2
适配建议(原则):
若你经常在手机上处理事务、出差多、希望少一些“连线动作”,Nano X / Stax更顺手;如果主要在固定位置使用,S Plus就够稳了。
S Plus / Nano X:均为1.09" 级别单色 OLED + 双按键,确认流程靠按键与小屏阅读,逻辑成熟、学习门槛低。Ledger支持
Stax:3.7" 曲面 E-Ink 触控屏,黑白 16 级灰,阅读信息更友好;磁吸堆叠设计,让你可以多台叠放管理。Ledger
感知差异:大屏触控更“直觉”,长文本更好读;按钮方案更“肌肉记忆”,操作一致性强,且屏小更克制。
官方支持文档给出的可用存储空间:S Plus 约 1.5MB、Nano X 约 2MB。装多少“应用”取决于各应用体积大小,无法用一个固定数值概括;空间越大,组合弹性越高。Ledger支持
通俗理解:
你只管“常用那几样”,S Plus就足够;
你想“多场景频繁切换”,Nano X多出的那点空间会更从容;
Stax走的是“可视化与交互升级”的路子,并不以“极限装多少”为核心卖点(它的长板在交互与无线充)。Ledger
安全芯片认证:
Nano X:官方页面标注 CC EAL5+。Ledger
S Plus:页面标注 CC EAL6+。Ledger
Stax:CC EAL6+(搭载 ST33K1M5 Secure Element)。Ledger
尺寸与重量(直观手感):
S Plus:约 62.39×17.40×8.24mm / 21g;轻、薄、收纳方便。Ledger
Nano X:约 72×18.6×11.75mm / 34g;携带无负担。Ledger
Stax:约 85×54×6mm / 45g;“信用卡大面宽 + 超薄”,上手是“轻薄但面积大”的感觉。Ledger
注:以上为官方规格口径,用于“手感预期管理”;真实体验还受外壳、壳套、堆叠配件等影响。
典型画像:多在办公/家中使用;不追求蓝牙;预算理性;希望“插线就用”。
体验关键词:稳定、易上手、轻便。
风险缓解:无电池意味着长期搁置不担心续航衰减,维护心智更轻。Ledger支持
典型画像:路上用手机多、临时需求多;更看重蓝牙 + 自带电池的灵活性。
体验关键词:“拿起来就能签”、出门少带线。
规格支撑:蓝牙连接与约 100mAh电池是移动体验的“底座”。Ledger
典型画像:频繁查看、签名信息较多;喜欢更大屏触控与无线充所带来的“顺手感”;可能有多台管理需求(堆叠)。
体验关键词:大屏、触控、无线充、磁吸收纳。
规格支撑:3.7" E-Ink 触屏、蓝牙 5.2、Qi 无线充,且官方资料披露约 200mAh电池。LedgerLedger
移动端签名多不多?
多 → 看 2; 少 → S Plus优先。
想不想要“少一根线”的无线充体验?
想 → Stax;不在意 → Nano X。
你会频繁装/切不同应用吗?
会 → Nano X / Stax更从容;不常换 → S Plus也够用。Ledger支持
蓝牙只是连接形态之一:无需神化也无需“谈蓝牙色变”。日常仍可用 USB-C 走“有线确认”,移动时再用蓝牙提升便利。Ledger
大屏≠更冒险:Stax 用的是 E-Ink 低功耗触控 + 安全芯片,官方安全等级口径与 S Plus 一致(均为 EAL6+)。Ledger+1
电池与无线充是“心情工程”:Nano X 的 100mAh 和 Stax 的无线充/NFC磁吸生态更像“体验加分项”,并非每个人都要。Ledger+1
应用装多少别“神叨念”:看空间比看“名义个数”更科学,官方文档就是这么说的。Ledger支持
连接/供电
S Plus:USB-C;无蓝牙、无电池。Ledger支持
Nano X:USB-C + 蓝牙;内置 100mAh 电池。Ledger
Stax:USB-C + 蓝牙 5.2 + Qi 无线充。Ledger
显示/交互
S Plus / Nano X:128×64 单色 OLED + 双按键。Ledger支持
Stax:3.7" 曲面 E-Ink 触控(16 级灰)。Ledger
存储空间
S Plus:约 1.5MB;Nano X:约 2MB;(装多少应用取决于体积)。Ledger支持
安全等级
Nano X:CC EAL5+;S Plus / Stax:CC EAL6+。Ledger+2Ledger+2
体积重量
S Plus:62.39×17.40×8.24mm / 21g;Ledger
Nano X:72×18.6×11.75mm / 34g;Ledger
Stax:85×54×6mm / 45g。Ledger
证据链先行:订单、票据、序列号要能对上,遇到异常才“有路可走”。
条款写清:保修范围、判断边界“白纸黑字”,避免口头承诺造成认知落差。
(这两点对三款都适用,和“从哪买/谁负责”强相关。)
挑设备不是背参数,而是把自己放进场景里:
桌面型、性价比优先 → S Plus;
移动签名、随时随地 → Nano X;
交互优先、大屏触控、无线充 → Stax。
当你的场景与设备的“长板”对齐,剩下的都是顺理成章的细节。